在个人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中,常有人提出疑问:档案主要记录个人信息,为何不能由本人自行保管?事实上,学籍档案属于国家机密文件范畴,唯有确保其真实性、完整性与有效性,方能充分发挥作为证明依据的重要作用。若档案滞留于个人手中管理,极易引发档案信息遭篡改的风险。特别是部分人员会擅自拆封档案,而档案一旦被拆封,即会丧失法律效力,且容易导致档案内材料遗失。若出现此类情况未及时妥善处理,将对个人日后职业发展产生严重阻碍。鉴于学籍档案是人事档案的重要基础,若学籍档案缺失,后续完整人事档案的建立将面临重重困难。因此,对于已擅自拆封学籍档案的人员,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为什么大学档案拿在自己手里不能私自拆开
档案作为机密文件,依据相关规定,仅具备人事管理权的单位有权进行拆封操作,其他单位及个人均无此权限。
学籍档案涵盖高中及大学阶段的相关材料,是如实记录学生本科、专科阶段学业成绩、奖惩情况、个人评定等内容的重要书面文件。学生毕业后,学籍档案将依规迁移至就业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人才中心,并转化为人事档案。因此,学籍档案属于人事档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记录、保存、传递等各环节均需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定,由具备资质的人事专职人员负责执行。
档案具有社会实践性、历史性、确定性、原始记录性及真实可靠性等特性。一旦档案被私自拆封,这些特性将遭到破坏,后续也无法被任何具备档案管理权限的机构接收。
档案私自拆封的不良影响
档案被私自拆封后,存在被涂改、调换记录或添加资料的风险。无论档案内容实际是否被修改,其真实性均难以保证。接收单位或人才市场在接收档案时需履行签名手续,同时也承担相应责任。因此,真实性存疑的档案,相关机构通常不会予以接收。
档案私自拆封后,人才市场将不予接收,这将对个人的考研、报考国家及地方公务员等产生负面影响。尽管部分考试前期可能无需提供档案,但在政审等关键环节仍需使用档案。此外,涉及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等权益申请时,档案状态异常也将导致无法正常办理。由此可见,档案私自拆封将给个人带来诸多不便与损失。
档案不慎拆封后的处理方式
若档案不慎被打开,需重新进行密封处理。档案密封需使用密封条及密封章,可联系具备档案管理权限的工作单位、学校、所在地人社局或人才市场等机构协助完成。密封完成后,应及时将档案存回人才市场。若认为自行处理流程繁琐,也可委托专业档案管理机构代为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