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档案必须妥善存放。若文件在手中超过两年,则可能变成“死档”,即无法再有效利用的档案。在大学毕业后,如何处理这类“死档”呢?
大学毕业后档案就成为死档应该怎么处理
1. 最佳做法是寻找原始档案,重新激活它。对于因档案丢失导致的问题,首先应联系学校或存档机构,尽力取回原始档案。因为人事档案通常关注其原始性质。例如,国家规定员工办理退休手续时,以员工档案中最早记录的出生日期为准。档案记录比当前单位提供的证明更具有证明效力。
2. 若尽管努力仍找不到档案,只能通过毕业学校、党组织等单位,查阅入学登记表、大学成绩单、党组织关系等资料,重新办理相关手续。在此之前,最好先咨询档案存放地的相关程序。重新补办后,需经过档案存放地审核方为有效。
3. 个人档案记录个人经历、政治观点、道德风格等重要信息,起证明、依据和参考作用。档案存放在人才市场,随着个人发展,档案也需“升级”。工作后应将工作进展等信息更新至人才市场档案中。包括简历、鉴定、培训证书、资格证书等材料。档案将作为计算退休工龄的依据,建议将档案存放在单位档案室或人才市场,避免自行保管。
处理“死档”的方法:
1. 首先要明确“死档”的定义:档案中的信息已无效,无法发挥作用。若档案未经用人单位审核,仅为学籍档案,可找原毕业学校补办学籍档案并重新封存。
2. 高校学生档案由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管理。毕业后由当地人事行政部门管理,待有就业单位和档案管理机构后再移交给用人单位。若用人单位未接收,可将档案交给人事行政部门或人才市场保管。
3. 若档案已成“死档”,未满两年的毕业生可直接到人才市场补办;已满两年者可按非全日制大学毕业生身份重新补办。可选择档案激活,咨询人才服务机构并查询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