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毕业生对自己毕业后档案去向并不了解,错误地认为档案必须寄回原籍地,实际上还有其他几个可选的去向地。最近笔者深入研究了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向大家普及一些信息。希望大家在毕业后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档案。
毕业后档案一定要寄到生源地吗
并非一定要这样。通常情况下,毕业后未经管理的档案会由负责寄送档案的老师统一寄回毕业生的生源地人才机构,但并非所有学校都会如此操作。
一些同学由于未及时办理就业手续导致档案滞留在学校。建议想要查询档案的同学先联系学校查询转递记录。
此外,一些人容易混淆生源地和户籍地的概念。生源地指的是高考所在地,户籍地则是指户口所在地,通常是指父母在其出生时登记的地方。因此,生源地不会随户籍变更而变更。
如果生源地和户籍地不一致,建议将档案寄回户籍地的人才中心,否则可能会被生源地人才机构拒收,导致档案被退回学校,在退回过程中容易出现档案丢失的情况。
毕业生档案可以寄往哪些地方?
毕业生可以选择将档案寄至生源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所在单位(需具备档案管理权限)、申请档案留校管理或委托人才市场进行管理。
如果已就业且工作单位有档案管理权限:可将档案寄至工作单位。若工作单位无档案管理权限:
1.可委托所在地人力资源市场进行管理。
2.可将档案寄至生源地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进行管理。
若未就业:
1.可申请档案留校管理,待确定工作单位后,将户籍和档案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若申请档案留校超过两年仍未就业,学校将档案和户口迁回生源地。
2.可将档案寄至生源地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进行管理。
若继续深造:可将档案寄至即将就读的学校进行学籍档案管理。
若考研二战、三战:
1.可申请档案留校管理,待考研成功后及时调动档案。若两年内未调动,档案将寄回生源地。
2.可将档案寄至生源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进行管理。
生源地和户籍所在地不一致时,档案转递地址应填哪个?
对于非公单位就业或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若生源地和毕业时的户籍所在地不一致,一般将档案转递至户籍所在地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在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情况下,通常通过EMS转递至工作单位。
许多手续需要学籍档案,如职称评定、婚育证明、转正定级、政审、养老保险等,甚至出国留学或考研等证明,都需要人事档案。未归档会导致办理社会保险等问题,参加养老保险需根据档案记录确定工龄。总之,没有学籍档案,某些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