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是记录个人政治面貌、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的重要文件。在校期间称为学生档案,而进入社会后则称为人事档案。对于在国内上大学的学生,档案会自动由高中转至所选择的大学;然而,对于出国留学的学生,档案的转接就相对复杂得多!国家规定个人无法长期保留档案,若档案在个人手中超过两年,可能会变为“死档”,重新建立档案不仅麻烦,还容易造成信息的缺失。
留学生档案包含哪些材料?
留学生档案应包括学籍档案材料,以及在国外留学期间的学历认证报告、毕业证和学位证、成绩单翻译件等相关文件。此外,需按照要求填写工作经历并提交必要的材料。个人档案从高中开始建立,直至获得最高学历的学籍材料。根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7号),学生档案主要包括高中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党团组织档案和毕业生登记表等。因此,对于留学生来说,回国后需要在户籍地的人才服务中心办理留学生档案的建立或国外档案材料的合并。
留学生回国后档案应该放在哪里?
通常,档案应存放于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由于我国自费留学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于1997年成立了“留学人员档案室”,专门负责留学生人事档案的管理及相关服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只在北京设有档案管理处,且无分支机构代为办理存档事务。
那么,并不是所有留学生都可以将档案存放在留服中心。留服对档案存放对象有以下要求:
1. 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无工作经历直接赴国外攻读学位。
2. 国内高校在校期间已办理毕业或退学手续的留学人员,直接赴国外攻读学位。
3. 国内高中毕业生直接赴国外自费攻读学位。
4. 注意,国家公派留学或前往国外的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人员,无法在留服办理档案存放。
毕业后档案的存放学校(注意两年期限)
毕业生在离校前可以申请暂缓就业,学校可为其保留档案两年。重要的是,必须在这两年内及时回校办理档案转移,将档案迁至工作单位或者接收单位。若超过两年,学校将按照规定将档案退回原籍,可能导致档案丢失。
转回生源地的人事部门
生源地的人事部门通常指地级市的人事局,但中国各地政策有所不同。例如,辽宁省的档案由教育厅接收,而黑龙江省则由人事厅统一接收。某些省市可能要求将档案送回本省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或就业指导中心。因此,毕业生在办理相关手续前,建议向当地接收单位详细咨询以明确规定。
将档案放在家乡的人才市场
将档案存放在家乡的人才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无论以后发生什么情况,父母都可以帮助处理。此外,如果将来回国找工作,档案的存放也不会成为问题。如果最终进入国企或考取公务员,可以直接要求用人单位将接收档案的函发送至家乡的人才市场以办理档案调动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