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的价值显而易见,它详细记录了一个人的教育经历、职业履历等关键信息。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毕业生的档案有时会落在自己手中,甚至变成所谓的“死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活档案,使其重新发挥作用,成为了许多人的关注焦点。
档案变成“死档”的原因
1. 档案丢失:档案丢失是导致其成为“死档”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期为两年,在此期间,学生可以申请将档案留在学校处理。学校有责任在这两年内免费保管档案。然而,若在两年期满后,部分同学未能找到工作或未及时处理档案,学校将把档案和户口一并寄回原籍或人才交流中心。师范类毕业生的档案通常会转交给教育部。在这一转移过程中,若没有毕业生本人参与,档案可能会因此遗失。此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档案的丢失,这些都可能使档案变成“死档”。
2. 档案长期自留:档案如果长时间保留在自己手中,也会导致其变成“死档”。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自留,但超过两年后,档案就会失去效力。因此,无论何时,档案一旦在自己手中,就应该尽快交给有管理权限的单位,如公司、人事局或人才市场等。处理档案时一定要谨慎,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毕业生档案变成死档应该怎么激活
1. 补办丢失的档案:若档案因丢失而成为“死档”,需要进行补办。首先,联系学校确认补办所需的手续和材料,然后携带相关文件前往学校补办学籍档案,包括高中和大学的学籍档案。补办完成后,档案需加盖公章并密封,由学校寄送至你的工作单位或人才中心,办理存档手续。
2. 处理个人携带的档案:如果你手中持有档案,需尽快向人才服务机构报到。如果档案袋已被打开,内部资料需经过相关部门的核实;若有资料遗失,还需到原单位进行补充和确认。完成核实及补办后,档案同样需要密封并托管至相关部门进行管理。
总而言之,毕业生在大学毕业后应留出时间来妥善处理档案事务。如果找到工作,务必按照规定将档案妥善托管;若暂时未就业,则要注意两年的择业期限,合理安排档案留校的时间。妥善处理档案不仅能避免后续麻烦,也为未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